第362章 奇襲(下)
關燈
小
中
大
作者有話要說:今天更新的時候忘了說,這個文正在著手結局,需要一點時間梳理。按鵝式宇宙慣例,從明天起請假一周,下周三(18日)覆更~
回到歇宿之處時, 我將老張叫住。
“你要領兵去兗州?”我問他,“按我等原先計議,你須留在此處,等曹叔曹麟到來。”
老張道:“此事,我考慮許久,終以為不宜留下。”、
“怎講?”我問。
“女君可想過, 明光道將來的出路?”老張道。
我說:“自是想過,不過還須得與曹叔和曹麟見面再議。”
“其實不必與他二人見面, 老叟可向女君透底。”老張道, “女君,曹先生已有了退意, 故而定然會與秦王和談。”
我訝然。雖然就私心而言, 我並不希望曹叔與秦王開戰, 但聽到老張這話,我還是感到十分詫異。
心中一動, 老張終於肯開口了。
“退意?”我問, “為何?因為那病?”
老張道:“生病也是原因之一, 不過曹先生從不在乎身體, 他有了退意,是因為公子。”
我楞住。
“阿麟?”我忙又問,“他怎麽了?”
“女君也知曉公子的性情, 他當這教主,本是為了曹先生。”老張道,“曹先生多年來雖一直教授公子治人理政之道, 但他也知曉公子其實無意於此。他頭一回病倒之時,就曾與老叟感嘆,公子性情過於純直,曹先生若哪一天過身,公子便要一面擔起明光道數十萬人生計,一面應付局勢,稍有閃失,便要反受其害。”
我了然。
這道理,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想對曹叔說的,他能想通這一層,倒教我心底松了一口氣。
“如此說來,曹叔不再想光覆前朝了?”我又問。
“這老叟不知,曹先生不曾提起過。”
我頷首,又道:“這與你率兵攻打兗州又有何幹?”
老張道:“若老叟不曾估錯,這天下終會是秦王的。女君可想過,和談之後,明光道在這世間何以立足?當年觸龍見趙太後,曾說長安君位尊而無功,奉厚而無勞,而挾重器多也。今日明光道地跨三州,挾民數十萬,以光覆前朝為號,即便秦王有意和談,必也猜忌甚重。明光道若要服人,便要像長安君一般,有功於國,方可積累人望,為新朝所容。故為將來計,此戰,明光道斷不可缺席。”
我聽得這話,詫異不已,不由對老張有些刮目相看。
“可此事,曹叔應當還未知曉。”我說。
老張道:“曹先生委以老叟臨機決斷之權,此計於明光道有益無害,曹先生必不反對。”
我想了想,覺得確是這個道理,點了點頭。
不過對於老張,我仍有些好奇,忍不住道:“有一事,我想問你許久。”
老張道:“女君請講。”
我說:“明光道與朝廷和談之後,只怕不可再聚眾傳道,那光覆前朝的大業,也不可再繼續。此事,你可曾想過?”
老張道:“想過。”
“你是教中元老,莫非也不覺不妥?”
老張淡淡一笑。
“女君可知,老叟當初為何入教?”他問。
我說:“不知,你不曾說過。”
老張道:“老叟襄陽人,在縣府中做了一世縣尉。當年水災,荊州千裏百姓皆為流民,就連官府中也籌不出一粒俸米。我眼見婦人、兒女、孫輩以及鄰裏鄉人都死在了災荒之中,萬念俱灰,將死之際,是曹先生將我救了下來。不僅老叟,那縣中幸存的萬餘人,都是曹先生救下。也就是從那時起,老叟跟著曹先生四處救人,籌措糧草,救人越來越多,那自盡的念頭便越來越淡。入道之時,我便與曹先生言明,我入道並非為了光覆前朝,而是為了濟世救人。曹先生對此從無異議,仍將我視若心腹,甚至讓我知曉了那些幻術的機關。女君,老叟與曹先生年紀不相上下,此生恐怕也不剩幾年,故從不去想什麽前朝大業。追隨明光道的教眾,大多也只是為了吃飽穿暖,只要將他們都安頓好,我便也無憾了。”
我明白過來。
“老張果然是豁達之人,”我笑了笑,嘆道,“無愧天師之名。”
老張亦笑:“虛名罷了,但求無愧於心。”
一番交談,我的心終於定下來,又與老張商議了一會開拔之事,各去歇息。
第二日淩晨,兩支大軍皆各自備下糗糧,輕裝上陣,在城外匯聚,往東邊開去。
蔣亢與張彌之本就打算與濟北王會師,共擊雒陽,故而可光明正大地直取大道,暢通無阻。沿途各諸侯國全不知變故,路過之時,還有攀附的豪強奉上酒食勞軍,可謂十分殷勤。
大軍日夜兼程,數日後,已經到了陳留境內。
濟北王等兗州諸侯兵馬,就駐在陳留。
按先前議定的奇襲之策,薛尚先是派心腹向陳留報信,面上是向濟北王稟報大軍順利到來的消息,私下則是聯系東平國在陳留的剩餘兵馬,裏應外合,將陳留拿下。
那報信的人很快回到,帶來了東平國的一名將官。出乎意料,據這將官所言,濟北王並不在城中,就在兩日前,他已經率著濟北國大軍,往滎陽去了。
“老匹夫全無信義。”薛尚神色厭惡,“早說好了等我等來到再共擊雒陽,竟出爾反爾,自行爭功。”
司馬斂卻對重掌東平國兵馬頗是欣喜,道:“濟北王不在也好,我等就將這陳留郡占了,直搗滎陽。”說罷,他向那將官問道,“聽聞大長公主曾來陳留郡與濟北王議和,此事確實麽?”
“此事確實。”將官答道,“濟北王開拔去滎陽時,大長公主與他一同去了。”
司馬斂頷首。
我忙問:“雒陽可有消息?桓侍中或秦王,可有動向?”
將官搖頭:“在下不曾聽到雒陽的消息。”
我只得作罷。
商議之下,眾人皆認可司馬斂之言,先速速占領陳留,而後往滎陽進發。
只是與司馬斂的興高采烈不同,我和老張都以為當下之勢其實頗是不利。
濟北王帶走的兵馬,除了濟北國的,還有任城國和高平國的,共計十萬。他去滎陽,自是為了先行與豫州諸侯會合,兩邊加起來,有二十餘萬。這般大軍突襲雒陽,若秦王那邊真的有了變故,遼東兵馬就算不曾受困也是群龍無首,能否抵擋住乃是未知。
另外,就是公子。
這些日子,我一直為他揪著心。也不知程亮的信送到不曾,大長公主若真的拿我來威脅他,不知他如何自處。
如那將官所言,陳留郡中只剩下了東平國的人馬,司馬斂十分輕松地重掌了兵權。
在陳留郡的郡府中,他受了一眾將官的朝拜,意氣風發。
“先王立志匡扶天下,惜薨崩中道,國中萬民垂淚,無不哀慟。”他言語慨然,道,“今日孤必承襲先王遺願,掃除奸佞,為先王覆仇昭雪!此志天地可鑒,孤雖死無憾!”
薛尚和眾將官皆跪拜。
兩軍稍稍整備一番,也不耽擱,即往滎陽而去。
滎陽緊扣雒陽,是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。除此之外,它大長公主的封地,有文皇帝為她建的行宮。從前,每到暑氣盛起之時,大長公主總會帶上全家,到滎陽的行宮裏去消夏。
我本想著,濟北王率著十萬兵馬,行動本就遲緩。明光道和東平國的聯軍雖然落後了兩日,但未必不能追上。不料,兩軍一路緊追,竟一直追到滎陽界內,才終於攆上了濟北王的後軍。
老張派出細作,不久即打探得了消息。這濟北王的兵馬分兩部,一部前軍,有六萬人,由濟北王親率,已經與豫州諸侯的兵馬會合;一部後軍,有四萬人,由剛剛從東平國歸來的王世子率領。後軍中多是輜重,加上王世子有些水土不服,路上歇息多時,故而落在了後面。
滎陽往東,擡一腳便可到雒陽。形勢正往我擔心的地方而去,兗州和豫州諸侯兵馬共計二十萬,當下已經開往了雒陽,相較之下,東平國和明光道加起來雖有九萬,就算強攻,也遠遠不敵。
我聽得回報,只覺心沈了下去。大長公主會既然把主意打到了公子和北軍的頭上,那必然是要用北軍在雒陽發動嘩變,困住秦王。而後,用豫兗諸侯聯軍將秦王的兵馬一舉擊潰。
此計環環相扣,其實頗是危險。任何一環有變,都要危及成敗,故而貴在神速。至此,也可明白濟北王為何不顧與張彌之的約定,先率著兵馬趕往滎陽與豫州諸侯會合。
如今,豫兗諸侯既然已經舉兵進攻雒陽,可見雒陽那邊已經有了動靜,這動靜對於豫兗諸侯而言也必然是個好消息,以致他們再也按捺不住,迅速動手了。
而對於這般形勢,我以為強攻乃不可取。須得對癥下藥,環環破除。商議對策之時,我提出可用計奇襲濟北王後軍,以大亂延緩聯軍進攻雒陽的步子,同時,分出一支奇兵,往雒陽而去。
這支奇兵由我率領,去雒陽的目的,並非對付豫兗諸侯,而是要探明情形,聯絡反攻之勢。我雖然並不相信公子會被大長公主捏在手中無計可施,但雒陽情勢不明,滎陽這邊就算有再多的兵馬也無從下手。
老張對我的設想無異議,司馬斂卻不以為然。
“大戰當前,何須如此畏首畏尾。”他說,“濟北王後軍大亂,自可拖住諸侯攻勢,卻不須許多兵馬。此事,交由明光道眾卿便是,孤率東平國七萬大軍直取雒陽,與遼東兵馬會合,可應萬變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回到歇宿之處時, 我將老張叫住。
“你要領兵去兗州?”我問他,“按我等原先計議,你須留在此處,等曹叔曹麟到來。”
老張道:“此事,我考慮許久,終以為不宜留下。”、
“怎講?”我問。
“女君可想過, 明光道將來的出路?”老張道。
我說:“自是想過,不過還須得與曹叔和曹麟見面再議。”
“其實不必與他二人見面, 老叟可向女君透底。”老張道, “女君,曹先生已有了退意, 故而定然會與秦王和談。”
我訝然。雖然就私心而言, 我並不希望曹叔與秦王開戰, 但聽到老張這話,我還是感到十分詫異。
心中一動, 老張終於肯開口了。
“退意?”我問, “為何?因為那病?”
老張道:“生病也是原因之一, 不過曹先生從不在乎身體, 他有了退意,是因為公子。”
我楞住。
“阿麟?”我忙又問,“他怎麽了?”
“女君也知曉公子的性情, 他當這教主,本是為了曹先生。”老張道,“曹先生多年來雖一直教授公子治人理政之道, 但他也知曉公子其實無意於此。他頭一回病倒之時,就曾與老叟感嘆,公子性情過於純直,曹先生若哪一天過身,公子便要一面擔起明光道數十萬人生計,一面應付局勢,稍有閃失,便要反受其害。”
我了然。
這道理,其實也是我一直以來想對曹叔說的,他能想通這一層,倒教我心底松了一口氣。
“如此說來,曹叔不再想光覆前朝了?”我又問。
“這老叟不知,曹先生不曾提起過。”
我頷首,又道:“這與你率兵攻打兗州又有何幹?”
老張道:“若老叟不曾估錯,這天下終會是秦王的。女君可想過,和談之後,明光道在這世間何以立足?當年觸龍見趙太後,曾說長安君位尊而無功,奉厚而無勞,而挾重器多也。今日明光道地跨三州,挾民數十萬,以光覆前朝為號,即便秦王有意和談,必也猜忌甚重。明光道若要服人,便要像長安君一般,有功於國,方可積累人望,為新朝所容。故為將來計,此戰,明光道斷不可缺席。”
我聽得這話,詫異不已,不由對老張有些刮目相看。
“可此事,曹叔應當還未知曉。”我說。
老張道:“曹先生委以老叟臨機決斷之權,此計於明光道有益無害,曹先生必不反對。”
我想了想,覺得確是這個道理,點了點頭。
不過對於老張,我仍有些好奇,忍不住道:“有一事,我想問你許久。”
老張道:“女君請講。”
我說:“明光道與朝廷和談之後,只怕不可再聚眾傳道,那光覆前朝的大業,也不可再繼續。此事,你可曾想過?”
老張道:“想過。”
“你是教中元老,莫非也不覺不妥?”
老張淡淡一笑。
“女君可知,老叟當初為何入教?”他問。
我說:“不知,你不曾說過。”
老張道:“老叟襄陽人,在縣府中做了一世縣尉。當年水災,荊州千裏百姓皆為流民,就連官府中也籌不出一粒俸米。我眼見婦人、兒女、孫輩以及鄰裏鄉人都死在了災荒之中,萬念俱灰,將死之際,是曹先生將我救了下來。不僅老叟,那縣中幸存的萬餘人,都是曹先生救下。也就是從那時起,老叟跟著曹先生四處救人,籌措糧草,救人越來越多,那自盡的念頭便越來越淡。入道之時,我便與曹先生言明,我入道並非為了光覆前朝,而是為了濟世救人。曹先生對此從無異議,仍將我視若心腹,甚至讓我知曉了那些幻術的機關。女君,老叟與曹先生年紀不相上下,此生恐怕也不剩幾年,故從不去想什麽前朝大業。追隨明光道的教眾,大多也只是為了吃飽穿暖,只要將他們都安頓好,我便也無憾了。”
我明白過來。
“老張果然是豁達之人,”我笑了笑,嘆道,“無愧天師之名。”
老張亦笑:“虛名罷了,但求無愧於心。”
一番交談,我的心終於定下來,又與老張商議了一會開拔之事,各去歇息。
第二日淩晨,兩支大軍皆各自備下糗糧,輕裝上陣,在城外匯聚,往東邊開去。
蔣亢與張彌之本就打算與濟北王會師,共擊雒陽,故而可光明正大地直取大道,暢通無阻。沿途各諸侯國全不知變故,路過之時,還有攀附的豪強奉上酒食勞軍,可謂十分殷勤。
大軍日夜兼程,數日後,已經到了陳留境內。
濟北王等兗州諸侯兵馬,就駐在陳留。
按先前議定的奇襲之策,薛尚先是派心腹向陳留報信,面上是向濟北王稟報大軍順利到來的消息,私下則是聯系東平國在陳留的剩餘兵馬,裏應外合,將陳留拿下。
那報信的人很快回到,帶來了東平國的一名將官。出乎意料,據這將官所言,濟北王並不在城中,就在兩日前,他已經率著濟北國大軍,往滎陽去了。
“老匹夫全無信義。”薛尚神色厭惡,“早說好了等我等來到再共擊雒陽,竟出爾反爾,自行爭功。”
司馬斂卻對重掌東平國兵馬頗是欣喜,道:“濟北王不在也好,我等就將這陳留郡占了,直搗滎陽。”說罷,他向那將官問道,“聽聞大長公主曾來陳留郡與濟北王議和,此事確實麽?”
“此事確實。”將官答道,“濟北王開拔去滎陽時,大長公主與他一同去了。”
司馬斂頷首。
我忙問:“雒陽可有消息?桓侍中或秦王,可有動向?”
將官搖頭:“在下不曾聽到雒陽的消息。”
我只得作罷。
商議之下,眾人皆認可司馬斂之言,先速速占領陳留,而後往滎陽進發。
只是與司馬斂的興高采烈不同,我和老張都以為當下之勢其實頗是不利。
濟北王帶走的兵馬,除了濟北國的,還有任城國和高平國的,共計十萬。他去滎陽,自是為了先行與豫州諸侯會合,兩邊加起來,有二十餘萬。這般大軍突襲雒陽,若秦王那邊真的有了變故,遼東兵馬就算不曾受困也是群龍無首,能否抵擋住乃是未知。
另外,就是公子。
這些日子,我一直為他揪著心。也不知程亮的信送到不曾,大長公主若真的拿我來威脅他,不知他如何自處。
如那將官所言,陳留郡中只剩下了東平國的人馬,司馬斂十分輕松地重掌了兵權。
在陳留郡的郡府中,他受了一眾將官的朝拜,意氣風發。
“先王立志匡扶天下,惜薨崩中道,國中萬民垂淚,無不哀慟。”他言語慨然,道,“今日孤必承襲先王遺願,掃除奸佞,為先王覆仇昭雪!此志天地可鑒,孤雖死無憾!”
薛尚和眾將官皆跪拜。
兩軍稍稍整備一番,也不耽擱,即往滎陽而去。
滎陽緊扣雒陽,是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。除此之外,它大長公主的封地,有文皇帝為她建的行宮。從前,每到暑氣盛起之時,大長公主總會帶上全家,到滎陽的行宮裏去消夏。
我本想著,濟北王率著十萬兵馬,行動本就遲緩。明光道和東平國的聯軍雖然落後了兩日,但未必不能追上。不料,兩軍一路緊追,竟一直追到滎陽界內,才終於攆上了濟北王的後軍。
老張派出細作,不久即打探得了消息。這濟北王的兵馬分兩部,一部前軍,有六萬人,由濟北王親率,已經與豫州諸侯的兵馬會合;一部後軍,有四萬人,由剛剛從東平國歸來的王世子率領。後軍中多是輜重,加上王世子有些水土不服,路上歇息多時,故而落在了後面。
滎陽往東,擡一腳便可到雒陽。形勢正往我擔心的地方而去,兗州和豫州諸侯兵馬共計二十萬,當下已經開往了雒陽,相較之下,東平國和明光道加起來雖有九萬,就算強攻,也遠遠不敵。
我聽得回報,只覺心沈了下去。大長公主會既然把主意打到了公子和北軍的頭上,那必然是要用北軍在雒陽發動嘩變,困住秦王。而後,用豫兗諸侯聯軍將秦王的兵馬一舉擊潰。
此計環環相扣,其實頗是危險。任何一環有變,都要危及成敗,故而貴在神速。至此,也可明白濟北王為何不顧與張彌之的約定,先率著兵馬趕往滎陽與豫州諸侯會合。
如今,豫兗諸侯既然已經舉兵進攻雒陽,可見雒陽那邊已經有了動靜,這動靜對於豫兗諸侯而言也必然是個好消息,以致他們再也按捺不住,迅速動手了。
而對於這般形勢,我以為強攻乃不可取。須得對癥下藥,環環破除。商議對策之時,我提出可用計奇襲濟北王後軍,以大亂延緩聯軍進攻雒陽的步子,同時,分出一支奇兵,往雒陽而去。
這支奇兵由我率領,去雒陽的目的,並非對付豫兗諸侯,而是要探明情形,聯絡反攻之勢。我雖然並不相信公子會被大長公主捏在手中無計可施,但雒陽情勢不明,滎陽這邊就算有再多的兵馬也無從下手。
老張對我的設想無異議,司馬斂卻不以為然。
“大戰當前,何須如此畏首畏尾。”他說,“濟北王後軍大亂,自可拖住諸侯攻勢,卻不須許多兵馬。此事,交由明光道眾卿便是,孤率東平國七萬大軍直取雒陽,與遼東兵馬會合,可應萬變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